束星北: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坎坷命运
“中国雷达之父”、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,一位曾就读于剑桥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。
在完成学业后,他放弃了国外的高薪,毅然决然地选择报效祖国。但为何这样的一位“海归高材生”,为什么在刚刚回国之后没有奋斗在一线,而是扫了半生的厕所。
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?而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巅峰的呢?
出国留学,天才学子的成长
束星北,1907年生人,是大清朝光绪年间出生,他的开蒙是在其身为秀才的伯父的帮助下完成的。对于出生在清末的孩子,能够接受教育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。
束星北1907年10月1 日出生于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,其故居现为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”。1913
年,束星北进入“魏氏私塾”,并打下了比较好的古文功底。在私塾老师的劝说下,束星北10 岁的时候进入江都县大桥镇小学,13 岁读中学,17
岁考上浙江杭州的之江大学,第二年转入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。
在当时的年代,束星北正是这样一位“幸运儿”,他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业,这在当时是十分需要个人天赋和家庭背景的事情。
从1924年至1925年,束星北先后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和济南齐鲁大学,这也使他基本完成了在国内的学习生涯。
自1926年起,束星北开始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。对于这样一个渴求知识,对学习和探索知识充满期待的人,很难不选择继续攻读!于是,他便开始了自费留学之路。
束星北先后就读于堪萨斯州拜克大学、爱丁堡大学等著名院校,要数学术水平较高的,还得是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,并先后获得了这两所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,可谓是“功成名就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束星北在国外求学期间,还曾有幸担任过“爱因斯坦”的研究助理。要知道,每一位热爱物理研究的学者,几乎都是爱因斯坦的粉丝,而束星北也不例外,他可谓是实现了自己的“追星梦”!
放弃高薪,坚决报效国家
经过多年的潜心苦读,束星北终于是学有所成,他在物理学领域的基础和理论知识已经是非常扎实的。
对于束星北这样的人才,无论在当时,还是放到现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,他都无疑会是十分抢手的“香饽饽”。他所就读过的国家的很多著名公司,都向他发出了邀请,而且报酬都十分丰厚。
这么多诱人的条件摆在眼前,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、甚至穷极一生都可能达不到的,而束星北却选择了拒绝。
如此坚定的拒绝和束星北的人生经历、性格、家境是分不开的。
他出生在较为富裕的家庭,从小的生活基本上可以算作“衣食无忧”,因此,金钱的诱惑对于他来说可能并不是十分有吸引力。
但是,令他选择拒绝的主要原因还是他想要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,束星北求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学有所成,以此来报答自己的祖国。
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,正值清末民初,社会发生巨变,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,在西方列强的先后侵略下,丧失了许多领土、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主权,而导致我们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的落后。
由于我国封建王朝末期,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骄傲自大的“天朝上国”的姿态,使得当时的中国逐渐“与世隔绝”,渐渐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,慢慢地掉队了。
与此同时,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、工业革命等,实现了国家政体的变革,实现了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。而我国尚处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代。后来虽有明智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,但成效甚微。
试问,面对祖国多年来处在这样的境地,作为一个中国人,我们应该怎么做?
束星北给了我们答案!
国难当头,回归祖国怀抱
1931年,九一八事变爆发,本来想以自己平生所学,投身祖国物理研究的束星北,只能选择投笔从戎。鉴于当时国家危难,全国局势动荡的情形,束星北一身才华难以施展。
1932年,束星北在南京中央军官学校担任物理教官,让他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很直接,既然当时的局势不适合做研究,那么他就为以后的研究培养出大量人才。
但是,束星北在教学期间,屡次发现国民党内部的问题,而且,他也因此和蒋介石发生了一定“冲突”,这也导致他的教学之路不会太顺。作为一个潜心科研的人,对于政界的事情,他自然是不太关注且没有多大的兴趣。
于是,束星北调往浙江大学担任物理系的副教授,在他在任期间,很好地完成了工作,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。
但是,后来因反抗时任校长,物理系先后出走、回归,束星北的工作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些影响。但是这都不能组织束星北对于科研的坚持。
在抗战期间至建国前期,束星北辗转杭州、重庆、青岛等地,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于物理的热衷。值得肯定的是,束星北为我国的物理研究培养出许多位人才,丰富了我国的人才储备。
要数这些年里束星北的贡献,可以说大大小小、数不胜数,但要说最著名的,首当其冲的便是1944年他领导研制而成的、中国第一部雷达!
但是,由于束星北对于国民党当局的一些行为感到不满,这些研究成果最终也被束星北“亲手摧毁”。
批判生涯,孤独天才的“陨落”
1949年,在新中国建立前期,束星北继续着自己的执教生涯,但是,对他来说最渴望的还是利用自己的留学经验,帮助祖国在物理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。而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,正是需要人才之际。
这样的大好局面,不正是束星北期盼已久的吗!但是,事情却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。
自1955年起,迎接束星北的是一次接着一次的批判,由于束星北曾在国民党管辖范围内任职,因此他在1955年至1979年,束星北经历了多次批判。
除了批判外还包括对他的身份审查等,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将他认定为“反革命分子”,给予他“开除”、“管制三年”的处分。
1960年,束星北至青岛医学院担任教员,但是仍处在管制之下,正是在这次管制期间,束星北被分配到了每天“打扫厕所”的任务。
早在束星北到任之前,他的“坏名声”就已经到了青岛医学院,同事们、学生们,都对这位“反动分子”而感到惊讶、排斥。
惊讶的原因是:他可是束星北呀!著名的物理学研究学者,他的学生也是在物理届有声望的科学家。但是,束星北此时的身份是“反革命分子”,所有人对他避之不及,甚至面对面走过,都不会跟他打招呼。
这样从“高材生”到“保洁员”的巨大落差,使束星北也时常感到愤怒、无奈和沮丧。他不仅要面对同事们的不待见,也面对着学生们的嫌弃。
堂堂“留学高材生”,放弃了那么多的高薪聘请,难道就是为了回国扫厕所的吗?他时常对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。
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公。不要说是束星北这样的“天才”,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感到一些不舒服。
这样被人“唾弃”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62年才有所改善。
1964年,我国的第一颗核弹爆炸成功。但是,在核弹成功爆炸的那一刻,束星北的心中,充满了遗憾,他遗憾的是,没有能参与到国家的核弹研究中去,没有能为国家作出恭喜,这次伟大的历史时刻,没有束星北的身影。
彻底平反,是金子总会发光
束星北遭到批判的许多年来,经历了祖国的许多进步与发展,他的内心是无比煎熬的,他也想像其他科学家一样奋斗在科研一线,他也想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付诸到实践中去,这些都是他对科研由衷的热爱的体现。
然而,一个人的命运不会一直“悲惨”。束星北的机会终于来了!
1979年,束星北受邀参加了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研究,与此同时,他的所有批判,都被彻底平反,他的声誉也得以恢复。
束星北终于可以大展拳脚,弥补这么多年来所错过的种种遗憾。
早在1965年时,束星北就完成了中国第一部《狭义相对论》。1978年,束星北被聘用为青岛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,从事了他从未涉猎过的领域——海洋。
但是,他异于常人的学习能力,使他迅速进入了这个领域,为我国的海洋物理研究做出了伟大贡献。
爱国情怀,成就“中国雷达之父”
束星北从未放弃过学习,从未放弃过报效祖国的念头。尽管他回国后的多年来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,也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,但是他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,就是“为国尽力”。
据束星北家人的回忆,在他的生活中,出现最多的永远是各种公式,无论是学习、任教、扫厕所的时候,这都是他最宝贵的东西。
束星北的一生可谓是不平凡的一生。从小家境优越,接受了完整的教育,并且在家里的支持下去到当时十分发达的英国、美国等国家留学,他的前半生,可以说是“顺风顺水”。
面对高薪,他选择了回国!但是,回国之后的路就显得曲曲折折。
归国前期,他处在令自己不舒服的环境下,国民党的工作作风使束星北感到“反感”,他在这样的环境下,也做出了成绩,但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。在此期间,他还从事了教育工作,这是让他引以为豪的。
归国后期,面对十多年的批判,面对生活的落寞,束星北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,他始终相信,有一天他的真才实学都会给国家带来贡献,自己的目标终究会实现。
正是他的要强,才促成了后来的“中国雷达之父”;才有了他对中国物理、教育、海洋领域做出的一系列伟大贡献。
然而,驱动束星北始终坚定信念的动力,就是浓烈的“爱国主义”情怀。我们可以看到,从始至终,束星北的心中只有祖国,虽然他也有过愤怒、有过不甘,但是,每当想起他能为祖国尽力,他的内心始终是激情澎湃的。
这就是中国科学家伟大的匠人精神。
这就是我们中国科学家实实在在的真实写照!
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、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基人、我国伟大的“两弹一星”钱学森。
同样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下,钱学森在祖国的帮助下,克服重重困难,于1955年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自此,钱学森开始了在航天领域的一系列贡献,为我国独立研究火箭、卫星等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,并成功发射导弹,引爆原子弹。
看今朝!芯片才女”毛蔚 ,同样是赴美留学,同样是拒绝美国开出的极其诱人的条件,坚决为国效力。
作为国际物理竞赛金牌奖项第一个女性得主、拥有“世界第一才女”的称号“天才”,拒绝了美国的百万年薪,“拖家带口”赶回中国,用自己多年所学,帮助华为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芯片。
归国后,毛蔚带领自己的团队,屡克难关,完成了高速光互芯片的量产工作。另外,她还将中国芯片技术带到世界领先行列,在集成度、功耗等方面,均打破了美国的“恶意垄断”。
从此,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芯片。
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必多说,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铭记于心。
放弃优厚待遇,决定报效祖国。他们给众多留学生做出了表率,起到了榜样作用!驱动他们坚定选择回国的,正是那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灵魂中的爱国主义情怀!
千百年来,爱国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,无数炎黄子孙凭借一腔爱国的热血,为国“尽忠”。上到科研人员,下到学生、工人,无一例外。
如此“盛况”,国家何愁不富强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!